“快乐学堂”让童心不留守 | 思南县蒲家寨村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爱与坚守
发布时间:
2020-08-15
作者:
来源:
浏览量: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8月14日一大早,思南县许家坝镇蒲家寨村大地基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一群孩子正齐声朗诵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琅琅读书声,让蒲家寨村近两个月来的变化生动起来。
这群读书的孩子是村里的留守儿童。今年来,蒲家寨村围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建设,积极营造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爱持续温暖山乡,让童心不再流浪留守。
村里有了“快乐学堂”
“孙子假期在家每天都是玩手机,那些作业我也不懂,无法教他,希望能有个办法让他乖一点。”
“现在的孩子很叛逆,他爸妈舍不得管,我们也不敢管太严,前两天叫他起床吃饭批评了几句,就赌气跑出去了,再也不敢说他了。”
“我家两个孙子,年纪不大,本领却不小,天天和隔壁孩子一起玩游戏,每天晚上要熬到12点才回来,管不住啊。”
……
2019年7月,思南县委办公室派驻蒲家寨村第一驻村工作队在对全村留守儿童开展摸排调查时,发现的问题令他们很揪心:上年纪的老人不会管、溺爱的长辈不敢管、顽皮的孩子管不住,村里大多数留守儿童处于放任自流状态。
问题找到后,如何破题?驻村工作队分析认为,要有一个载体,给孩子带去更多关爱和正确引导,用心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蒲家寨村争取到贵州大地公益基金会捐赠的200万元资金,在村里建起服务中心。
今年6月,服务中心建成并迎来首批公益教师和留守儿童学生。
9岁的肖宇祥正是其中之一。没有这个辅导中心的时候,他在家都是玩手机和看电视,来这里后学到了很多方法和技巧。肖宇祥的父母长期在上海务工,平常缺少关爱。他说,“这里热闹极了,很开心。”
“我们把这个地方称为‘快乐学堂’。”村民肖会堂说,服务中心不仅教会了孩子们成长,还解决了课业辅导问题。
让孩子过得开心且充实
低着头、说话声音小、性格孤僻乖戾、心理脆弱……蒲家寨村大地基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志愿者肖万根至今对开课第一天看到的现状记忆犹新:“大多数孩子有意躲避旁人,身上缺少少年的童真和青春的活力。”
“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肖万根说,为解决留守儿童共有的心理问题,服务中心以关爱为主,聚焦心理疏导,用互动的形式帮助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心态,解决由于缺乏家庭关爱与教育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找到心灵的慰藉。
自从服务中心开课后,过去总是在家抱着手机玩、性格敏感的肖思雅找到了快乐源泉,每天准时参加课业辅导和互动活动。
“肖思雅是家中独女,父母离异后,她平时和奶奶一起生活,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很脆弱。”志愿者肖斌杰说,经过近一个月引导,她现在变得乐观开朗。
为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念,服务中心专门设立感恩教育、关爱自然等正能量内容,开设体艺、素拓、等兴趣班,想方设法打开孩子们的心结。
除关注身心健康外,课业辅导也是服务中心的重头戏。
“我们主要是对留守儿童的假期作业以及课堂学习中遗留的难点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年近七旬的退休老师肖子英说,孩子是未来的希望,要帮助他们及时解决学习上的具体问题,排除心里顾虑,让他们每天都过得开心且充实。
让关爱服务常态化
“下学期开学后,下午放学后和周末我还可以到这里学习吗?”最近,肖海建一次童真的提问,把驻村工作队的队员问住了。
其实,在肖海建提问前,大家也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服务中心的教师团队主要由村里在外读书的3名研究生、9名本科生,以及1名退休教师组成。当假期结束后,这些大学生也将返校上学,留守儿童周末和节假日又将出现“空窗期”。
怎样把公益教育延续下来,把这种短期的公益活动变成一个长效性的机制?大家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向团思南县委寻求帮助。
经多次对接后,团思南县委与县妇联等部门决定在服务中心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常态化”试点,每年寒暑假选派3-4人的支教团到留守儿童中心参与公益辅导。同时,从新招录的“三支一扶”大学生和“西部志愿者计划”招录的大学生中选派2名相关专业人员到蒲家寨村“驻村”,开展常态化关爱服务,确保留守儿童公益教育辅导一年四季不间断,形成长效化的服务机制。
思南县委书记刘云成说,今年的试点工作只是开头,终极目标还是要让“候鸟父母”们早日回到孩子的身边。思南将全面推进“留雁工程”,让广大群众就地就业、稳定增收,从根本上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
(本文转载自贵州日报)
沈登芳 王青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袁航
编辑 王琳
编审 杨仪
相关文件
相关新闻